旧版入口ENGLISH
请输入要搜索的内容
我待患者如亲人 发布时间:2018/7/25 10:38:00       浏览次数:3340次

在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有这样一位患者,他自20159月入院,一直在重症监护室接受治疗,到现在已有近半年的时间,科室的医护人员都亲切的叫他李爷爷。

李爷爷已经90高龄,爬满了皱纹的脸掩饰不住岁月的沧桑,但由于有从军的经历,身子骨看起来依然硬朗。李爷爷在入院时病情危重, 但是在科室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和护理下,病情也一天天好转,精神状态也比刚来时好了许多。按照以往,老人本已经可以转入普通病房接受治疗,但是由于儿女也年事已高,平时也需要别人照顾,所以老人只能在监护室由科室的医护人员照顾。看着别的病人都有家人陪在身边,自己身边却没个亲人陪伴,老人的情绪也变得非常低落。

为了不让老人在监护室感到孤独、寂寞,让老人感受到“家”的温暖,科室领导不止一次要求大家在护理老人的过程中倾注更多的耐心和责任心,对待老人就像对待自己的家人一样,努力为老人营造出“回家”的感觉。住院以来的半年多,科室医生、护士都把老爷子照顾的非常好,还亲自为老爷子捶背,陪老爷子聊天,老爷子的精神状态一天比一天好。老人的亲属告诉我们,“这么长时间以来,医护人员每天的一举一动我都看在眼里,他们为患者擦脸,洗头,捶背,剪指甲,打饭,很多连我们患者家属都没做到的事,他们都想到了也做到了。”连连夸赞我们是一支敢打硬仗、能打硬仗,打胜硬仗的团队,我们就是患者心中的白求恩、南丁格尔。

老人和我们虽彼此不曾相识,也没有亲属关系,却能得到像亲生儿女一样的照顾,让老人家倍感幸福。这半年来,大到为老人医病去疾、改善营养,小到为老人擦身洗头、剪发修甲无一不倾注着大家的热情和爱心。大家始终秉承一个信念:让老人真真切切感受到家的温暖。渐渐地老人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那么真诚,那么纯粹。而我们也早已把老人当成一家人,“李爷爷”的称呼由此而来。

马克思曾经说过:“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你不得不去做的事情,这就是责任。”在医务工作者心目中,“责任”不是普通的词汇,因为它有着沉甸甸的份量;“责任”不是一句空谈,因为它需要用使命和职责去肩负。

年关将至,李爷爷的情绪又变得不稳定起来,时常发脾气。大家心里也都明白,老人这是想要回家过年,和家人团聚。为了能让老人高兴地过个春节,大家决定陪老人一起过年。贴窗花,挂红灯,闲暇时候还放些喜庆的乐曲,干净整洁的监护室里的年味也重了起来。为了方便老人观看绚烂的烟花,听到守岁的爆竹,大家还特意倒床把老人安排到了靠窗的位置。每次探视期间,都是老人家最开心的时候,也是我们医护人员最幸福的时候。老人的笑容和家属的感激无疑不是对我们辛勤付出最好的褒奖。

    前不久,时逢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李爷爷的家属拿来了政府为其颁发的荣誉奖章。那一刻老人泪眼婆娑,他本应和那些抗战老兵一样,一身戎装经过天安门广场,接受领导人的检阅,接收整个国家给予他们的最高的敬意,但老人却在这时病倒了。这一幕我们无不动容,这样的老人更应该需要我们用心对待。“我待患者如亲人”已深深植入我们的精神和血脉,那是心灵的一杆秤,也是心田的一扇窗。无论到什么时候,只要有爱、有情、不放弃、不淡忘,那么红十字坐标就一定会光芒圣洁、熠熠生辉!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与病魔抗战到底;在充满呻吟的病房里,将微笑定格成无限希望。批上白衣,我们承载着无数患者的痛苦,承担着救死扶伤的重任;褪下白衣,我们肩负家庭的责任、父母的照料和儿女的牵挂。“我待患者如亲人”的厚重承诺,已成为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为医院文化建设添砖加瓦的生动写照。
专家门诊出诊时间【查看更多】
王惠凌:五(上)
一号楼B座二楼一诊室
李同凯:四(上)
一号楼B座二楼三诊室
王德超:三(上)
一号楼B座二楼二诊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