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下载app
请输入要搜索的内容
>>当前位置:首页-科普宣教
游泳的这8大禁忌,你一定要知道!发布时间:2019/6/11 8:00:00       浏览次数:2955次

游泳是夏天中很受欢迎的运动,很多人都喜欢在炎热的夏天去游泳锻炼身体,同时也享受泳池的清凉。但游泳池是公共场所,存在多种复杂的健康影响因素,对人体会有健康危害隐患,若不注意讲究卫生,则可能在游泳过程中感染疾病。那游泳池中有哪些健康风险?我们又如何实现既锻炼身体,又降低游泳过程中健康风险呢?


 游泳过程中主要的健康风险

 

游泳过程中游泳池水是最主要的健康风险来源,它直接与人体接触,人体的代谢物(尤其是尿液和汗液)和涂抹的化妆品(防晒霜)等都会进入池水中,为池水中微生物繁殖营造良好的环境,同时由于水中还会存在引起腹泻、红眼和呼吸系统疾病的细菌和病毒,而这些病原菌不能通过游泳池水处理系统去除,所以在卫生条件差的游泳场馆游泳结束后游泳者经常会出现红眼病、鼻窦炎、中耳炎、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皮肤发痒、潮红和肠胃疾病等。另外,如果消毒剂含量偏低,池水无法有效消毒,容易滋生微生物。含量偏高则会对人体皮肤黏膜产生刺激作用,会腐蚀人体皮肤和黏膜。




 “望闻问切”辨别游泳池的水质


01

一望


进入泳池前首先要看水的颜色和透明度,在水质较好的游泳池中,如果铺有白色瓷砖,会呈现出明亮的淡蓝色;如果铺有浅蓝瓷砖,则是深蓝色的效果;而池水一定要满足清澈见底的条件,要看水面有无颗粒漂浮,池底有无沉淀,池水的泡沫能否在15秒内消散。




02

二闻


贴近水面时可以闻到淡淡的氯气味道,说明余氯的含量基本合格。如感觉到味道刺鼻,难以适应,则说明余氯的含量已经超标,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03

三问


询问工作人员该游泳池池水的更换时间频率及检测结果,以及日常维护措施。


04

四切


用手感觉池水是否有皮肤不适感,经常游泳的人都能感受到水的“软”和“硬”,感觉“软”表明水质优良,感觉“硬”、涩,甚至有瘙痒、疼痛的感觉,水质可能较差。




 游泳八大禁忌


01

忌空腹游泳


空腹游泳,由于身体血糖低,特别容易在水中出现肌肉颤抖、头晕眼花、虚脱、昏迷,甚至发生虚脱而导致溺水等意外险情。



02

忌剧烈运动后游泳


剧烈运动后马上游泳,会使心脏加重负担。剧烈运动时体内产热多,体温升高,皮肤汗腺及皮下血管扩张。如果猛然跳进凉水中,体温急剧下降后,皮下血管会急剧收缩,汗孔闭塞,极易引发感冒、急性关节痛等病,严重者可导致肢体瘫痪。


03

忌酒后游泳


酒后游泳体内储备的葡萄糖大量消耗会出现低血糖。酒精会干扰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的节律,头脑昏沉而影响对水中情况的判断能力,这些因素无疑增加了发生游泳意外的机会。


04

忌饭后游泳


饭后饱腹时游泳,不仅影响胃肠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而且极易引起胃痉挛、呕吐、腹痛等现象。饭后要休息30分钟至一小时后再下水游泳。


05

忌月经期间游泳

 

女子在月经期间,身体抵抗力下降,若是去游泳,受冷水刺激,易导致月经不调、经量过多、经期延长、痛经。另外,病菌还会引发泌尿生殖系统感染。


06

忌在不熟悉的水域游泳


夏日外出旅行,对天然水域周遭环境和水下情况不熟悉的情况下,切忌贸然下水游泳,以免发生意外事故。




07

忌游泳后马上进食


游泳后宜休息片刻再进食,否则会突然增加胃肠负担,久之容易引起胃肠道疾病。


08

忌不做准备活动游泳


水温通常总比体温低,因此,下水前必须做准备活动,否则易导致身体不适感。



 游泳重点防护部位


01

眼睛


如果戏水后眼睛发红、发涩,可能是感染了细菌,最好及时就医,或滴几滴消炎眼药水。游泳时最好戴上泳镜;如果水进入眼睛,不要用手揉,马上用干净的水冲洗。




02

耳朵


游泳时一旦呛水,水中的细菌会沿着耳咽鼓管进入中耳腔黏膜,产生炎症,诱发中耳炎。如果出现耳闷、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建议玩水时使用专用耳塞;呛水后可按住一侧鼻孔将水擤出来;耳朵不慎进水,可将头侧向一边,耳孔朝下,轻拉耳廓,同时单腿跳,有助于让水流出,然后再用棉签吸掉外耳道的水。


03

鼻子


若不慎呛水,鼻子里可能会沾有细菌以及过敏原,进而诱发过敏性鼻炎、哮喘等疾病。所以游泳时可戴上鼻夹,但不宜过紧,以免损伤鼻黏膜;游泳后用淡盐水洗鼻,并轻轻擤几次鼻子。


04

口腔


呛水后,细菌直接进入口腔,如果恰好有溃疡或口腔黏膜伤口,容易出现牙龈红肿、溃疡加重等表现。游泳后应马上用清水漱口,有条件者最好携带一瓶漱口水。


另外也要杜绝以下不文明行为,具体包括入池前不冲淋、不带泳帽、不浸脚、泳池吐痰、泳池小解以及入池后搓澡等。此外,酒好也不要贪杯!建议游泳者游泳时间不宜过长、过于频繁,否则一些敏感体质的人可能会出现皮肤过敏。

来源:中国疾控动态  央广健康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河北卫生健康官微

编辑:董媛媛 闫紫薇